2018破译“遂公盨”发现“大禹治水”始于“癸亥年”证据4说盨辩“禹寍”图
文/卧马先生(李敦彦)
关于“遂公盨”第九行第七个字铭文 李学勤释为“宁”字,虽然繁体寕字笔画中有“上心下皿”笔画,但没有证明就是无宀的上心下皿这个字演变传承证据?中国古今汉字心部皿部中没有无宀头的寍字,没有宀头的寍肯定即不是寍也不是宁了。在“破译“遂公盨”发现“大禹治水”始于“癸亥年”证据3”文中暂释为“上必下皿”的“谧”字也感觉不妥。不知无宀头的寍字到底是什么字为好?
经过再次仔细对铭文与谧、寕、簋、盨、盂和“寍”字笔画结构对比研究,认证观察盨、寍、簋、盂各种不同名称的青铜食器口沿内部结构后发现,这个字的论定很是关键,不仅关系铭文释文释义,而且关系到“遂公盨”器物的准确命名问题,所以特作“说盨辩寍”以补充论证。
青铜饮食器盨簋寍实物盖口沿结构对比示意图
“遂公盨”的外形,虽然形似青铜盨,但口沿处整齐平滑,没有青铜盨器与盖口能相互扣合的结构,与青铜像盨口结构明显不同,100字铭文中也只字未提及“盨”字。
“遂公盨”铭文中“没有宀头的寍字”字形,与遂公盨出土面世时器物外壁粘连的芦席与泥土印迹,口沿光滑齐整,即李学勤所说的器物是早期与盖分开,从文物原貌结构判断当是无盖器。无青铜盨扣合结构,与铭文中“没有宀头的寍字”,也能印证“遂公盨”原本为无盖青铜饮食器。
汉字的宀念mián是深屋。覆盖。宀对于器物而言,当指带盖的器物。
汉字寍[níng]释义为,作繁体“寕”外亦作“甯”。甲骨文至今寍字未脱离宀头。《说文解字》寍:“安也。从宀,心在皿上。人之饮食器,所以安人”。
宁,甲骨文像有拉手或中轴的抽屉,抽屉中一点指事符号,表示藏在抽屉中的贵重物品。造字本义:存放玉贝等贵重物品的抽屉。
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。篆文将抽屉形状变形。楷书误将象形的金文独体字写成“宀” 、“丁”会义的合体字。 当“宁”的“贮藏宝贝”本义消失后,篆文再加“貝”另造“貯”代替。寧,甲骨文、(美酒或琼浆满溢的器皿)(乎,吹奏乐器),表示物质生活富足,精神生活愉悦。
宁:从宀(mián),从心,从皿。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。后世假“宁”为“寍”,“宁”行而“寍”废。今用“宁”字作“宁”简化字。“宁”本读zhù,是“贮”的本字。本义:安宁,平安。
带宀头的寍字作寕甯,有确切的文字传承证据,并无“没有宀头的寍字”是寍、寕、甯的文字依据。
从宁(甯)字为贮藏器物的盒子和假借形容词安宁的宁,与寍字“从宀,心在皿上。人之饮食器,所以安人”的宁寍字意对比字体结构及无盖的“遂公盨”青铜器结构分析,青铜器皿上有无宀头字具有区分有盖无盖之用的可能,有盖之器写作寍无盖器写作
不同写法都符合“寍”字寍器特征。
不带盖的饮食器之说
基本可以解释为什么金文中会有“没有宀头的寍字”写法具有与文物无盖结构相符的合理性。
综合研究“遂公盨”认为,结构不同于盨,百字铭文无“遂”字的青铜饮食器器名,没有命名为“遂公盨”的依据
外,历史上没有
燹姓、
燹公与
燹国
。
“
禄永御于寍”如不与“燹“结合,句意不完整。
研究认为明确记载“
天命禹,敷土隓山壑川”等关于大禹治水铭文的
无盖青铜器与大禹有关,当是大禹为治水大军而铸的类似于“碗”的无盖饮食器寍,反复推敲认为,命名为“禹寍”比较恰当。这个带百字铭文的青铜禹寍,通俗的说是大禹为治水大军配发的铁饭碗。
2006年李学勤破译“遂公盨”与2018卧马先生破译“遂公盨”铭文对比补正图
2018年5月9日卧马先生破译“遂公盨”铭文补正为:“天命禹,敷土隓山壑川。迺癸亥起征,降民监德。迺自作配乡民,成父母生。我王作臣人既,唯德民好。明德,憂在天下用,人邵好益庚。懿德,康亡不懋,老友盂,明经齐好,祀无愧心。好德,婚媾亦唯,协天敌用老,神复用拯,禄永御于寍燹。公曰:民日唯,唯克用,兹德亡诲”。
铭文第九行“禄永御于寍燹”句,释意补正为“作为俸禄,这件青铜“禹寍”会永远任主人御用,一直用到青铜禹寍焚烧毁燹不能再用为止”。
湖北襄阳卧马先生(李敦彦)
2018年5月9日 于老河口卧马居
遂公盨:高11.8厘米,口径24.8厘米,重2.5千克,椭方形,直口,圈足,腹微鼓,兽首双耳,耳圈内似原衔有圆环,今已失(具有便于携带功能),圈足四周正中有尖扩弧形缺口(可散热,也具有加热功能),盨盖缺失,内底铭文10行98字。器口沿饰分尾鸟纹,器腹饰瓦沟纹。
高11.8厘米口径24.8厘米 减去下端圈足内高不到10厘米的
《禹寍》(
遂公盨)
实物
与
高10厘米口径22厘米白瓷大汤碗
容积相当。
从使用功能上分析,
《禹寍》(
遂公盨)就是一个不需要盖的碗类青铜盛食器。